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荔枝常見病害

荔枝露疫病

學名: Peronophythora litchi

發生生態:

    本菌只感染荔枝,所有品系皆為寄主,主要感染源為前一年病果掉落土中,病原菌卵孢子於土壤越冬,翌年遇多雨卵孢子發芽長出孢囊及游走子感染荔枝。潮濕環境下,游走孢子侵入果實之速度非常快,在18 時只需要5分鐘;高溫下其潛伏期較短,在25℃時不到24小時即可出現病斑,較低溫度需時較久,連續降雨約5 ~ 7日,靠近地面之果實開始陸續出現病斑,梅雨期過長,病害可造成果實大量掉落,全園無收成。

病徵:

    本病危害花穗、果實與葉片,病原菌侵入感染花穗,使花穗乾枯,濕度大時枯萎之花穗腐爛並長出白色黴狀物,感染近成熟之荔枝果實,初期產生褐色無明顯邊緣之水浸狀病斑,繼之蔓延使整個果實褐變,濕度大時會造成落果,並擴散著鄰近果樹,影響產量甚鉅。

露疫病危害果實之情形(來源: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農情月刊http://kdais.coa.gov.tw/view.php?catid=3278)


露疫病危害並擴散之情形(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177772&ctNode=5663&mp=274&kpi=0)

防治方法:

    根據農民經驗,主要在大雨過後立即施藥即可,不需平時進行防治,今年第一次施藥時間為4/15日,本次使用銅劑,於果實表面施藥,優點是殘留時間短成本低而避免安全採收期之問題,第二、三次以後為減少時間及成本,通常與其他種藥劑一起施用,也可使用鋅錳乃浦,但是容易殘留黃漬,於市場觀感不佳,另外,一旦有發病之情形,於採收後需進行清園以避免二次接種源。

農民經驗談:

今年雖然雨量豐沛,但是大雨過後立即施藥,因此未見大發生之情形,一旦發生則於24小時內蔓延至全果園,影響收成甚鉅。

荔枝炭疽病

學名: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發生生態:

    降雨與潮溼環境有利病原菌之傳播與侵染,分生孢子與子囊孢子均可為病害之傳播與感染器官,但須靠風雨或露水之攜帶。所有荔枝品種均會罹患炭疽病,病原菌從開花到果實採收均可侵入組織,但大部分品種在果實轉色後才出現病徵,惟經濟栽培品種中,在太平區則多以糯米發病較嚴重,綠色果實即會出現病斑。此外,如果氮肥施用過多或用藥不當時,炭疽病的疫情會加重,提早出現病斑與大量落果。

病徵:

    在黑葉荔枝果實開始轉色後,向陽面即陸續出現水浸狀褐色小斑點,果實有5 ~ 6個以上病斑者,罹病果實不會提早掉落,但在果實採收後,黑斑會開始擴展,最後全果褐變腐敗,不同果園之發病果實率不同,約為0.1 ~ 10%不等。此外,部份果實在出現水浸狀褐色小斑點後,病斑繼續擴展成黑褐色圓形大病斑稱為果實黑腐病徵,2種病徵均屬潛伏感染病徵,一般果園均會發生該兩種病徵之炭疽病,發病率約為0 ~ 5%不等,罹病果實之病區與健區之交界處不明顯,健康荔枝葉片一般不出現炭疽病病徵。在其他荔枝品種上,亦出現相同的病徵,但桂味與糯米品種除上述2種病徵外,在綠色果實上即會出現密布之黑褐色針尖狀小黑點,為非潛伏感染病斑。

荔枝炭疽病於果實表面之病徵(來源:高雄農業改良場http://kdais.coa.gov.tw/view.php?catid=5068)

荔枝炭疽病於果實表面病徵(來源:荔枝主題館http://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177852&ctNode=5663&mp=274&kpi=0)


防治方法:

    使用鋅錳乃浦於果實表面施藥,在防治露疫病同時一起防治此病害,在清園時,將病株清除或燒毀,降低病菌密度。

農民經驗談:

   雨天後炭疽病也容易發生,罹患炭疽病常發現其容易裂果,且有酸腐之情形,需立刻清除以避免病害擴大。

參考文獻
柯勇、陳本源、藍啟倩。2004。常綠果樹病害圖說。P.121-122。
安寶貞。2006。荔枝露疫病。植物保護圖鑑16。P.54-58。
安寶貞。2003。荔枝炭疽病。植物保護圖鑑16。P.60-64。
陳仁桂代表採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