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最後一發!!!!老闆~一斤多少?????

市場競爭問題

    荔枝為多年生常綠果樹,具有產期集中及隔年結果等特性。荔枝產地集中於高雄縣、南投縣、台南縣、台中縣、彰化縣及屏東縣等,栽培面積12,000千公頃,栽培農戶約13,000戶,年產量約90,000公噸,產值15億元,近三年之生產成本平均17.7元/公斤,盛產期為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荔枝年產量受結果習性影響,甚為不穩定,且產期集中,果實採收後又極不耐貯藏,必須立即上市,因此盛產年常有產銷失衡情形發生。(農委會,民國90年資料)

陳代表經驗談:

產銷班已經發展一段時間,在病蟲害及果園管理上已有較純熟的技術,因此他們目前面臨需要解決之問題為市場行銷的部分。
1.銷售金額利潤不穩:
    我們在採訪時陳大哥說6/7這天一斤賣到35元,但是6/9開始價錢就變成一斤25元了,短短數天價錢變化竟然會差了10元,因此如何使價錢波動較小也是需要克服的課題。
2.產期集中,與南部產區競爭:
    太平區產荔枝的時間為6~7月,南部5~6月,南部產季較早量少因而利潤較高,太平因而只能種植非早熟品種,以與南部品種區隔而能獲得利潤。
3.民眾需求
    民眾的觀念仍然是荔枝吃了會上火,因此減少購買意願,進而使購買量減少,銷售上也就更辛苦。

目前台灣加入了WTO,對荔枝的行銷有何影響?政府提出什麼解決方案呢?

一、 生產調整措施
目標:縮減生產面積約2,000公頃,改善生產環境及推廣優勢品種提升競爭力。
降低生產成本 
(1) 改良品種:開發早生及晚熟荔枝品種,以紓解產期過於集中之滯銷壓力。 
(2) 鼓勵間伐、矮化,推動集團栽培及機械化省工經營。 

(3) 改善果園作業道、聯絡道、及產銷設施。

二、 運銷調整措施
目標:建立品牌形象,提高附加價值,穩定產銷,促進產品流通。
行動計畫: 
1.      產銷預警:建立國內產量與進口量監視預警制度,防範產銷失衡必要時採取緊急處理或緊急防衛措施。
2.      建立優良國產水果品質認證制度,輔導農民團體建立產地品牌,加強辦理宣傳及促銷。 
3.      強化市場資訊體系:依據國內外市場情報,建立市場導向的供貨體系。
4.      輔導農民團體、產銷班共同作業,建立省力大型分級包裝作業線。

5.      發展多元化運銷管道,同時供應批發市場及超市、直接消費戶等。

★☆問題集Q&A~這是病嗎???☆★

分享一些觀察到的現象,與大家分享!!!!!


Q.未成熟的小果掉滿地,這是病嗎??
 A.      此種現象為荔枝的生理落果。
荔枝早期大量落果的情形十分普遍,約有80~90%的小果在5周內掉落,故大量之初期落果為荔枝低產量的主要原因。落果原因有:
(1)   授粉、受精不良導致內生賀爾蒙消長:因種子敗育無法產生GAIAACytokonin等內生賀爾蒙,以至於與抑制型賀爾蒙ABA的比例降低,導致盛花後大量落果。,
(2)   養分競爭使供源受限
(3)   由裂果、病蟲害所引起

Q.為什麼有些荔枝表面黑黑的,這是病嗎??
 A.      陳大哥曰:這是日傷喔!
的確翻到果實背面,並沒有一樣的現象。陳大哥說,他們曾經把這種樣子的果實送去檢驗看是否為病害,結果為陰性。但這種果實往往影響市場賣相呢!

Q.這個表皮有點裂開的果實,是病嗎??
 A.     根據陳大哥的說法,這是藥劑不均(較濃處殘留)或是藥劑濺灑上果實,經過日曬所造成。這並不是一般所說裂果!
V.S
真正的裂果在這裡!!!!
 A.     造成裂果的主要原因有三:
(1)   植株缺Ca2+
(2)   水傷:植株長期缺水後突然補水,導致果皮爆裂
(3)   果實成長時養分供應不均(可能供應一面較多),導致之後植株吸水量變多時,果皮破裂
Ø   小知識:
除了自動掉落的裂果外,留在樹上的裂果也需要摘除,避免變成酸腐病菌的溫床!!
Ø   補充:
荔枝酸腐病

病原菌學名
有性世代 Galactomyces geotrichum
無性世代 Geotrichum candidum
病徵:
酸腐病菌主要危害成熟期之荔枝果實。病徵最初為褐色水浸狀之病斑,進而造成裂果,表面有乳酪狀菌體,被害果實迅速腐爛並流出有強烈酸味之乳白色汁液,綠色果實亦可被感染。

參考資料:
陳仁桂 理事(台中市太平區荔枝龍眼產銷班第六班班長採訪實錄
蔡志濃,2006,荔枝酸腐病,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16—荔枝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我愛吃荔枝~荔枝的養分

汁多味美 果中皇后

送大家一張飽滿又美麗的荔枝果實,這可是陳代表果園的"黑葉"看看飽滿又高貴的樣子
是不是很有皇后的霸氣呢?

荔枝的營養

荔枝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葡萄糖、胺基酸,可以養顏美容,也可補脾、益肝、養神,對神經衰弱、體虛、健忘、失眠有保健功效。
據《本草綱目》記載,荔枝有「補脾益肝、生津止渴、消腫止痛、鎮咳養心」等功效,較適於產後血虛的婦女及體弱多病者食用。
而根據台灣大百科的資料,荔枝味甘、酸、性溫,有補脾益肝,生津止渴,解毒止瀉等功效。中醫臨以荔枝核入藥,主治散寒、祛濕。
《本草綱目》也記載:「荔枝核治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

不過呢~古人說:食不過三。
所以就算荔枝令你愛不釋手,也要適可而止,一次可不要吃太多了,
不然可是會感到火在燒
不過還是有方法可以滅滅吃完荔枝後,陶醉於荔枝美味的火~~~

在此教大家小秘訣:如何減少荔枝的上火

荔枝去皮浸鹽水

  正確食用荔枝的方法是:吃荔枝前後適當喝點鹽水、涼茶或綠豆湯,可以預防虛火。或者把新鮮荔枝去皮浸入淡鹽水中,放入冰櫃裏冰後食用,不僅可以預防虛火,還具有醒脾消滯的功效。另外,荔枝殼煎水喝,還能解荔枝熱。成年人每天吃荔枝一般不要超過300克,兒童一次不要超過5枚;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是在飯後半小時再食用。


最後奉上一張荔枝"糯米"翠綠的葉子,新生命新氣象,相信他會為明年的荔枝帶來更多的能量

荔枝園的施肥與管理

太平區荔枝生長期與栽培管理時程圖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開花期


果實發育期


採收期

抽穗期

栽培管理

主要修剪期

抽梢

施肥

施肥

施肥
抑制

施肥對農民來說,是一項增加成本(時間、金錢、人力)的工作,那為什麼要施肥呢?主要原因有二:
1.      維持地力
2.      補充作物所需養分

施用的肥料主要分為必要元素與微量元素:
必要元素à氮、磷、鉀。
氮:促進葉生長
磷:促進果實發育
鉀:使果梗硬,減少落果率
微量元素à由有機肥料提供

Ø   小知識:
使用化肥易導致土壤酸化à土壤硬化à通氣量減少!

想合理且適當的施肥,須先了解作物生長情形。
以太平區來說,荔枝的開花期在3~4月,而果實約在抽穗後45~60天成熟,即採收期約在6~7月。10月開始為荔枝的抽穗期,為晚秋主要長新葉的時間。

由於果實發育需要大量養分,在採收後,便進行第一次施肥,用於補充地力,同時強剪清枝,將長得較高和非必要的芽剪掉,使植株可重新發芽。從十月開始荔枝逐漸抽穗,此時還可以人工摘除新葉。

Ø   小知識:為什麼要摘除新葉呢?
由於冬天萌發的新梢上的新葉會抑制花芽分化的物質,因此誘導花芽分化的重點在於確保秋末停梢或及早將晚秋梢的小葉去除。

11月時高級荔枝品種(如:吉荔)會施第二次肥,刺激果梗生長。黑葉11越是不施肥的。
12~1月時有小冬雨,會促進抽穗,所以施番茄美素,使荔枝強制冬眠。

Ø   小知識:番茄美素可防止荔枝落果及提高著果率
藥劑名稱
稀釋倍數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9.8%番茄美素溶液
6000
始花期至盛花期均勻霧狀的噴施於花穗上一次
1.          本藥劑實驗時加展著劑Adapten5000
2.          施藥量以花穗不形成藥滴為原則


3月配合開花期,會進行第二次施肥(吉荔為第三次)

陳大哥的田裡也兼種鳳梨!!(這和番茄美素好像沒時麼關聯性XD)

荔枝常見病害

荔枝露疫病

學名: Peronophythora litchi

發生生態:

    本菌只感染荔枝,所有品系皆為寄主,主要感染源為前一年病果掉落土中,病原菌卵孢子於土壤越冬,翌年遇多雨卵孢子發芽長出孢囊及游走子感染荔枝。潮濕環境下,游走孢子侵入果實之速度非常快,在18 時只需要5分鐘;高溫下其潛伏期較短,在25℃時不到24小時即可出現病斑,較低溫度需時較久,連續降雨約5 ~ 7日,靠近地面之果實開始陸續出現病斑,梅雨期過長,病害可造成果實大量掉落,全園無收成。

病徵:

    本病危害花穗、果實與葉片,病原菌侵入感染花穗,使花穗乾枯,濕度大時枯萎之花穗腐爛並長出白色黴狀物,感染近成熟之荔枝果實,初期產生褐色無明顯邊緣之水浸狀病斑,繼之蔓延使整個果實褐變,濕度大時會造成落果,並擴散著鄰近果樹,影響產量甚鉅。

露疫病危害果實之情形(來源: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農情月刊http://kdais.coa.gov.tw/view.php?catid=3278)


露疫病危害並擴散之情形(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177772&ctNode=5663&mp=274&kpi=0)

防治方法:

    根據農民經驗,主要在大雨過後立即施藥即可,不需平時進行防治,今年第一次施藥時間為4/15日,本次使用銅劑,於果實表面施藥,優點是殘留時間短成本低而避免安全採收期之問題,第二、三次以後為減少時間及成本,通常與其他種藥劑一起施用,也可使用鋅錳乃浦,但是容易殘留黃漬,於市場觀感不佳,另外,一旦有發病之情形,於採收後需進行清園以避免二次接種源。

農民經驗談:

今年雖然雨量豐沛,但是大雨過後立即施藥,因此未見大發生之情形,一旦發生則於24小時內蔓延至全果園,影響收成甚鉅。

荔枝炭疽病

學名: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發生生態:

    降雨與潮溼環境有利病原菌之傳播與侵染,分生孢子與子囊孢子均可為病害之傳播與感染器官,但須靠風雨或露水之攜帶。所有荔枝品種均會罹患炭疽病,病原菌從開花到果實採收均可侵入組織,但大部分品種在果實轉色後才出現病徵,惟經濟栽培品種中,在太平區則多以糯米發病較嚴重,綠色果實即會出現病斑。此外,如果氮肥施用過多或用藥不當時,炭疽病的疫情會加重,提早出現病斑與大量落果。

病徵:

    在黑葉荔枝果實開始轉色後,向陽面即陸續出現水浸狀褐色小斑點,果實有5 ~ 6個以上病斑者,罹病果實不會提早掉落,但在果實採收後,黑斑會開始擴展,最後全果褐變腐敗,不同果園之發病果實率不同,約為0.1 ~ 10%不等。此外,部份果實在出現水浸狀褐色小斑點後,病斑繼續擴展成黑褐色圓形大病斑稱為果實黑腐病徵,2種病徵均屬潛伏感染病徵,一般果園均會發生該兩種病徵之炭疽病,發病率約為0 ~ 5%不等,罹病果實之病區與健區之交界處不明顯,健康荔枝葉片一般不出現炭疽病病徵。在其他荔枝品種上,亦出現相同的病徵,但桂味與糯米品種除上述2種病徵外,在綠色果實上即會出現密布之黑褐色針尖狀小黑點,為非潛伏感染病斑。

荔枝炭疽病於果實表面之病徵(來源:高雄農業改良場http://kdais.coa.gov.tw/view.php?catid=5068)

荔枝炭疽病於果實表面病徵(來源:荔枝主題館http://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177852&ctNode=5663&mp=274&kpi=0)


防治方法:

    使用鋅錳乃浦於果實表面施藥,在防治露疫病同時一起防治此病害,在清園時,將病株清除或燒毀,降低病菌密度。

農民經驗談:

   雨天後炭疽病也容易發生,罹患炭疽病常發現其容易裂果,且有酸腐之情形,需立刻清除以避免病害擴大。

參考文獻
柯勇、陳本源、藍啟倩。2004。常綠果樹病害圖說。P.121-122。
安寶貞。2006。荔枝露疫病。植物保護圖鑑16。P.54-58。
安寶貞。2003。荔枝炭疽病。植物保護圖鑑16。P.60-64。
陳仁桂代表採訪。